还记得21年前,中国人离美国奥斯卡最近的最佳外语片《霸王别姬》吗?
它们分别是《Aya》、《Baghdad Messi》、《Boogaloo and Graham》、《酥油灯》、《My Father’s Truck》、《Parvaneh》、《The Phone Call》、《SLR》、《Summer Vacation》和《活下去》,笔者有幸在世界各地国际电影节的展映中已经看过其中9部入围的短片,虽然还有很多优秀的短片没有入选,但是这十部短片确实代表了目前世界电影新鲜力量的特性。
其中《活下去》的导演是李雅弢,《酥油灯》的导演是胡伟。这两名导演都是来自中国内地。这一盛举并不是出现在中国某些大牌导演身上,而是两个在30岁上下的中国青年导演,他们在获得本届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10强入围之前都没有拍摄相关知名电影作品。他们目前获得的成绩展现了中国青年电影人的崛起,在世界舞台的影响力,以及未来无限的潜力。
海外教育背景是中国电影不可或缺的新鲜血液
两位青年导演电影留学,去了美国和法国,特别是李雅弢在美国学习电影,《活下去》讲的个很普通的故事,这个故事放在目前的抗日电视剧里不会被任何人关注,略显稚嫩的演员表演也是随处可见。李雅弢把一个简单常见的故事处理和导演的恰到好处,也展现了一个在美国受过电影训练的优秀电影人有能力解决的最基本问题-电影语言。《活下去》的电影镜头和叙事水平显然高出了目前国内绝大部分青年电影导演,镜头运动,摄影用光取景都是“好莱坞”典型的品质控制下的成果。笔者也翻看了其去美国学习电影之前的网络上的一些拍摄作品,故事处理的也不错,可是电影语言,特别是好莱坞电影语言的运用少之又少。而另一位导演胡伟在法国学习电影,其当代艺术化的电影处理,反映了欧洲特别是法国电影艺术化的电影语言体系,这些都是海外电影留学成果的直接展现。 其实在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10强入围提名前,已经有三名中国在美国电影留学的学生获得学生奥斯卡奖励,虽然未获得各类别的第一名,也从一面证明了从今年开始中国青年电影人已经完全有能力和实力登上国际至高舞台。 这些优秀的青年电影人几乎都在国外电影留学。
奥斯卡的地缘政治学!
奥斯卡最佳一直是中国电影人梦寐以求的奖项,这多少反映了中国人的心里-被认同。奥斯卡是一个相对政治的活动,无论从其颁奖机构和建立运作体系来看,奥斯卡的地缘政治学是不会轻易改变的。本次入围的10强名单反映了奥斯卡的广泛政治性,有来自中东地区的《Baghdad Messi》这是一部儿童战争人性片,这也是符合美国人的典型影片。《Summer Vacation》是以色列的短片,片子煽情之处戳到了山姆大叔的内心,《The Phone Call》是一部很美国的美国短片,有点类似2013年获得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的《宵禁》,一个话务中心的故事。笔者猜测《活下去》是中国片,《酥油灯》是按照欧洲的入选来算的,这一点笔者不在此做推断,评委会为何选择两部根中国有关系的类型片,这里面除了两部片子本身代表两种卓越的成就外,奥斯卡的地缘政治思维是否主导,就只能留下无限想象了。
做电影是工业还是艺术?
《酥油灯》获得金马奖最佳短片,代表了其电影艺术性和试验性的探索,其是中法合拍片,本片除在欧洲各大电影节获得认可外,还获得了欧洲电影奖项短片提名。这部影片是一部“后现代社会诗学”的影像探索,却恰到好处的展现了戏剧化的电影叙事语言。法国的教育和胡伟个人艺术理念造就了这样的艺术电影,并获得了奥斯卡的青睐。
而《活下去》是典型的美国工业体系化下的成功电影叙事短片,优秀的灯光,好莱坞的电影镜头语言,简单易懂,打动人心的微观故事,都是老牌奥斯卡和好莱坞几十年固守成规的经验。《活下去》就是工业化教育和产业职业化的最终产品体现。 这样两种不同的类型正好代表了中国国内市场的两级方向,走“好莱坞”还是走“欧洲三大电影节”?显然资本市场为了迎合观众,更看好“好莱坞”的模式和工业体系,这也是目前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第一后,很快就将实现的-世界电影产业第一。薄弱的中国电影需要的是“好莱坞”的模式才能应对巨大的市场消费需求。而“艺术化”的电影道路依然不会在中国灭绝,就好比欧洲电影并没有在好莱坞电影模式下被毁灭,顽强抵抗和良性生态圈建立是对文化和艺术多样性的保护。中国很多青年电影人仍然在走艺术化电影的道路。求同存异,两种方向不是矛盾,是互补,这样下去中国电影产业才能顽强屹立于世界。殊不知美国艺术电影的制造也是世界第一的。
未来中国青年电影人的路在何方?
笔者作为一名国际电影教育专家,帮助和见证了无数中国青年电影人在海外学习,生活和发展,也和中国内地的很多青年电影人时有互动。对于中国青年电影人的最大考验不是“我什么时间能够得大奖,能够出名“,而是”什么时间我能够去完成一部电影“。不可否认,近两年互联网的影响,中国电影格局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电影固有的流通形态被打破,青年电影人把出名看的比创作更重要。所有的电影前辈都会说的话是 “是金子迟早都会发光”,电影是一个复合型高产值的“艺术品”,一定的积累和付出是非常关键的。这次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10强提名的两位青年导演之前并没有什么知名电影作品。完善的教育,自我努力和聪明才智都让他们率先走在了同龄电影人前列。 作为全球化的电影产业,青年电影人首要需要努力学习的是英语,要与世界同步,交流学习是让中国青年电影人走向世界的法宝。其次就是对于电影工业流程要尊重,电影是一个流程产物,并非个人创造,忽略了电影生产的各个环节注定会失败,即便艺术电影也是需要流程的。当然作为导演也好,摄影也好,编剧也好,对当代艺术的思潮理念的个人修养,只会让电影创作如虎添翼。
专业解析-如何入围奥斯卡最佳短片提名?
很多没机会去国外学习和交流电影的青年电影人经常委托笔者帮助做电影节代表和影片发行工作。这里重点介绍一下如何入围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的方法和策略。
1 拍摄预算
根据笔者的研究分析,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质量标准要求,不过近些年的入围情况来看,一部30分钟以内的电影短片,预算应该有30-120万人民币(这部分预算应该有一定的预算是电影节活动和公关宣传费用)。从最近五年奥斯卡入围且获奖影片预算来看,基本在50-70万人民币上下,这个预算其实是低于目前国内的商业电影制作标准的。
2 拍摄标准化/质量把控
目前这五年,除了夸张的德国电影工业体系出来的都用胶片搞创作,大部分入围奥斯卡且得奖的影片,青年电影人都不约而同选用RED拍摄,也有一些欧洲青年摄影师更倾向ARRI. 除了摄影机,灯光是必须打足的,这一点是保证那些奥斯卡老评委们舒心的要素。因为是短片,所以场景的选择也很关键,当然一个简单易懂的故事也是必不可少的。
3 参选标准
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的参选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必须获得奥斯卡认可的一个全球电影节名单中任何一个电影节的最佳影片(必须是短片类唯一最高奖项),例如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短片),圣丹斯电影节最佳短片大奖等数十个电影节。这个认可电影节的名单每年都会有变化,在奥斯卡官方网站上可以下载。
这个前提条件提高了奥斯卡参选的标准。之前有同事发了份资料,2000-2010年,中国一共只有7部影片主动参选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评比。而到了2014年,今年符合标准投递的中国方面就有9部之多。除了这个前提条件,奥斯卡还允许有资源的电影人以在洛杉矶公映展映的形势作为条件参投。
即便符合了前条件,参投后仍然需要经过评比,奥斯卡评委会会发布一个入围的名单,一般为10-12部入围影片,当然这还不是最终提名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的名单,只是个初选的结果。最终能够入围奥斯卡的最佳(真人)短片提供的只有3-5部要和学生奥斯卡最佳影片一共 5-6部一起公布,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提名影片,这5-6部影片的创作者将被邀请进入奥斯卡颁奖典礼,最终的幸运儿将领取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奖项。
提交参评作品要进行DCP数字化处理,所以提交的时候尽量可以做4K 版本,目前很多评审观影条件即将从2K升级到4K。
4 策略
对于大部分符合条件的入围作品都具备一个共性,就是国际电影节吸奖专业户。不过疲惫的应对一些二三线电影节和奖项会消耗青年电影人的精力,再加上青年电影人都不具备完善高效的公关团队,所以要谨慎选择电影节,因为只有拿到某认可电影节最高奖项才能有机会送投和选上,其实这些电影节的大多选片人和评委都是奥斯卡奖项的评委,他们的口味高度一致,能够在被认可的电影节上得奖,肯定离“奥斯卡口味”不远。
一般来说一线的电影节季节性强,周期为两年,大多数被提名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的影片都是颁奖前2年的影片。根据笔者这么多年经验,没有任何一个被奥斯卡认可的电影节最佳短片是容易得的,也没有绝对的关系户稳拿奖一说,不过既然是人来评比,里面或多或少都有人性化的东西存在。
要相信奥斯卡的地缘政治化观点论,不仅奥斯卡,起码奥斯卡认可的绝大多数美国电影节也是信奉的。所以你要想得奖,就要去适应它,这种适应是思想意识形态上的。
最后祝愿两位入选的青年电影人能够创造佳绩,也祝愿更多的中国青年电影人能够站在更高的世界舞台上。
(笔者董瑷珲艺术家和电影人——美艺电影留学的灵魂人物), 居住在美国纽约,泰国曼谷和中国北京,并获得国际奖励,曾担任多部国际电影的制片和发行人,参与制作影片在柏林,戛纳,翠贝卡,圣丹斯等国际电影节展映,并长期担任国际独立和艺术影片的海外发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