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定档于9月29日的 冯小刚新作 《芳华》,在9月23日凌晨突然在各大院线排片系统上下线了... 于是...撤档十一黄金期的消息一出 ,谣言四起,媒体半夜爬起来改稿,院线半夜爬起来撤片,连售票
定档于9月29日的冯小刚新作《芳华》,在9月23日凌晨突然在各大院线排片系统上下线了...
于是...撤档十一黄金期的消息一出 , 谣言四起,媒体半夜爬起来改稿,院线半夜爬起来撤片,连售票平台也一度崩溃。
最初发现《芳华》情势不对的时候,是在9月23日22点左右。
突然有网友发现冯小刚新作《芳华》在“淘票票”下架!
在“即将上映”的影片中,《芳华》本应排在9月29日,但却莫名的消失了。
有网友表示,本来是专门提前购票,想要看首映,却在计划的时间内完全找不到《芳华》的购票信息。
在淘票票APP内搜索“芳华”二字,也无法显示该片的搜索结果。
当网友以为是APP出现了问题,想要换平台购票的时候,
发现另一个购票APP“猫眼”,虽然仍有《芳华》的信息,但排片占比每刷新一次页面,排片率下降一次...
先是从网友发现的排片占比10.1%,降至了7.6%...
到最后,放映场次彻底在各个影院消失……
排片量10.1%
▽
排片量1分钟之内降到7.6%
▽
消失了
▽
小编赶紧联系了“猫眼”的相关人士,对方表示还不知道具体的下线原因,也在等待官方消息。
万达、保利、大地、美嘉等影院都已撤片。
而包括冯小刚在内的一众主创,23号当天还在深圳大学做放映交流。
官微宣传正常进行,似乎对此事一无所知。
根据冯导作品历来的宣传手段,有网友断定此举是营销。
因为,按理说《芳华》已经通过了广电审查,拿到了公映许可/龙标,应当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而且冯小刚此前执导的《我不是潘金莲》、主演的《老炮儿》也有类似风波。
于是,微博立刻传出某大V的爆料:《芳华》为躲避十一黄金周,紧急下片,重剪,撤档。
但也有网友表示真没见过这种阵仗的营销……
关于此次下架的原因,可能另有隐情:
一个是电影的血腥程度确实不小,爆炸中血肉四溅的镜头与以往国内战争片相比较多。
另一个是涉及敏感历史时段,可能触及了审查底线,而且恰逢国庆和重要会议。
但大部分网友们猜测,还是第二个原因的可能性更大。
其实早在本月初,《芳华》已经在多伦多电影节举行了世界首映,当时放映版本时长146分钟。
根据电影局批发的公映许可证显示,《芳华》内地版市场则为136分钟,删减了12分30秒。
电影《芳华》多伦多首映观众排队
而且,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参选资格的标准是,只要在2017年10月份之前在本地区连续放映一周才可以。
如果这也是《芳华》要赶在十一前上映的原因之一的话,
那么为了营销而搞大规模撤片的动作就属实没有必要了,即会造成巨大损失,也会错过2018奥斯卡的竞选。
就在大家纷纷猜测《芳华》撤档的真正原因时,事情竟然发生了转折!
猫眼排片上去了!
而且是激增!
晚上11点左右,《芳华》排片从7.6%暴涨至21.5%,上映首日场次突破1.7万场!
然后,《芳华》在淘票票上架了,新的上映日期也出来了,12月31日!
此前发布微博称“《芳华》紧急下片,重剪,撤档。”的那位微博大V也赶紧删掉了微博。
然而,当人们确系这就是一场故意的炒作的时候...
23:41,猫眼专业版上的《芳华》首映拍片又迅速下跌...
从上映首日排片21.5%迅速降至0.7%
9月24日00:04,猫眼专业版显示,芳华上映首日排片仅剩0.3%。
再然后,刚回归院线视野不到1小时的《芳华》,又消失了...
凌晨00:30,据说片方正准备开会,商量接下来的情况,明天应该很快会有准确的官方消息。
凌晨1:37分,冯小刚电影官微,确认了消息:
凌晨2:44,本片发行方、出品人华谊兄弟的总裁王中磊转发此消息并致歉: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芳华》如期上映应该是不可能了。
然而,此前《芳华》已开出了4万预售场次,因无法上映所造成的赔偿和损失的宣发费用预计2000万人民币。
作为一部文艺向的影片,《芳华》的票房竞争力不太乐观,电影仅制作成本就高达1.3亿,没有4亿票房无法回本。
而且冯小刚之前就与华谊签订对赌协议,如果《芳华》拿不到7亿票房,他自己就得掏腰包补齐剩余。
从豆瓣7.5的评分和冯小刚近期的高调推广及路演可以看出,冯小刚这次本来是稳操胜券。
可是谁也万万没想到临近上映不到6天时间,影片被下架,相当于之前的宣传毁于一旦。
如果真如传言,要删减后重影,那7亿票房的保证真的有些悬了,而这些责任又得由谁来承担,不言而喻。
经过一夜喧嚣,《芳华》的营销团队,伯乐营销总监张文伯在发了一条朋友圈:
早在《芳华》之前,就有影片遭遇过临时下线的事情。
最让人记忆深刻的恐怕就是好不容易在国内引进的昆汀的《被解救的姜戈了》。
当时拍片、售票、上映一切正常。
但是当首映场刚放到7分钟的时候,突然屏幕一黑,场内灯光亮了,紧接着工作人员出来告诉观众:“很遗憾,临时接到通知,电影不能播了”。
遭遇删减后重映的《姜戈》,票房就像它被“删减”的电影本身一样,惨...淡...
这次的《芳华》事件和“姜戈”几乎如出一辙,只是被限映的阶段不同而已。
明明已经获得“龙标”的《芳华》,到底是在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导致不能如期上映呢?
那么这次的《芳华》事件,如果要找出是谁的问题,那“制片人”是肯定不能脱责的。
在这整件事里,首先,制片人没有熟稔国内的上映许可标准,也没有完全的考虑到哪些“雷区”不能碰,尤其是这样高成本影片。
制片人拉来投资方,就算影片成本收回,但和预期的票房有较大差距,影响的不仅是制片人自己(因为这个事件本身已足够表明制片不够‘专业’,不会有投资方再敢给你投钱),还有导演、演员(导演、演员是公众人物,影片的票房直接决定了他们之后的接片数量和质量)。
显然《芳华》做的不好。
其次,制片人需要熟悉一切宣发的流程和套路,虽然说的有些露骨,但好的宣传,的确可以吊足观众的胃口。
如果说这次的事件确系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炒作,没有“被下线”之说,也没有“被删减”之说,一切都是为了影片真正的上映造势,那么显然,这种套路会狠深的伤害观众。
一点也不高明!
最后还是会影响导演,因为抛头露面的总是导演,出彩的是导演,被打枪的还是导演...
还有就是各种排片发售平台,也会因为这件事而与各方把关系搞坏,“上上下下”到底在闹什么?别人都很忙好吧!
(假设成立的话)显然,宣发方面《芳华》做的不好!
制度是一个相对不变的东西,而天平另一端电影方面的“人”的作用才是核心。
往往在有突发情况发生的时候,就能显示出“制片人”的重要性了。
制片人到底是干啥的?
制片人,可以说是整个电影的“总管”,也可以说是大BOSS。
他需要全权负责剧本统筹、前期筹备、组建摄制组(包括演职人员以及摄制器材的合同签订)、摄制成本核算、财务审核;执行拍摄生产、后期制作;协助投资方国内、外发行和国内、外申报参奖等等工作。
冯小刚《芳华》于多伦多电影节进行全球首映
但是在国内一提到“制片人”,在很多人的认知里,这都是一个“打杂的”角色,上到“找演员”下到“订盒饭”...
然而,实际上,在真正的“制片”体系当中,这是绝对错误的!
而相比好莱坞,很显然制片人的价值在国内是被严重低估的,“制片”系统不是很完善,也没有太多人真正的知道制片人在一部电影里的重要程度。
这就导致,一部电影会“听从”很多人、很多部门的安排,换句话说就是一个“乙方”,有多个“甲方爸爸”!
拥有决策全的人太多,内部结构就会相对混乱,执行部门不知道该听谁的,听谁的都可以,听谁的又都不可以。
这样一来,遇到紧急突发情况就会无法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办法。
我们也看到事件一出来,发声的是“出品方、发行方”的王中磊,和“导演”本人,而其实应该拥有决策权的“制片人”却不知道是谁,更不知道在哪。
可是制片人才是最熟悉电影相关法律法规、临时政策、跟踪整个流程的核心,但显然,我们看不到他的话语权在哪里。
就也就是为什么《芳华》会在各大售票系统中出现排片“上上下下”的问题、迎来那么多“炒作”的质疑,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应对的策略的原因。
因为这些,在前期就没有被规划好,而被临时的“隐形规定”一击致命。
在好莱坞,“制片”是一个具有全程统筹、分工非常明确的“角色”。
好莱坞的电影制片部门通常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部门,而是在总制片之下,还有很多职能部门的集合体。
既包括前端工作性质的职员,比如Unit Production Manager,Production Coordinator,会计职员,大量的Assistant Director,有时候还会有Location Manager。
明确是分工制度,可以让整个电影从筹备到最后的宣发、上映等等都有一个明确而系统的规划。
他们也会在制定宣发计划时,想到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应对策略,而尽可能的避免《芳华》事件出现。
在美国,制作人并不一定是投资人,还分为创意制片人和执行制片人。
即负责影片拍摄协调、资源整合与发行、后期制作协调、市场宣传与推广。
在商业电影发达的地区,制作人可以决定电影的内容,电影的风格,甚至凌驾导演之上,成为电影内容主导者,是拍片过程中权力最大的人。
马特·达蒙另一个甚至比“演员”还出名的身份就是“制片人”
“制片”的主要职能,或者说电影制片在电影制作中担当的角色包括什么呢?
1、 监督拍摄中的艺术质量、进度、资金流向;
2、 处理行政管理和艺术创作部门之间的矛盾;
3、 制定宣传推广计划并实施,为作品发行做准备;
4、 准备审查资料,获得发行放映许可证;
5、 出售发行影视作品,负责资金回笼。
美国哪几所电影专业院校有电影制片(Film Producing)专业呢?
American Film Institute 美国电影学院
New York University 纽约大学
Columbia University 哥伦比亚大学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南加州大学
Chapman University 查普曼大学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所以,有很多本科学“导演”方向的学生,在申请研究生的时候,选择了“制片”专业。
从总体来看,这是一个很好的规划。
可以使自己在具备导演能力的同时,也拥有制片能力。
这也就是说,拍电影最终的目的是给人看。那么这样一来,你除了拍电影,也可以熟知“怎么给人看”的操作流程。
对各环节都熟悉之后,你才能在“电影”这个圈子里游刃有余。
想获得更过作品集分享?也许你应该先看看这些
美艺·说 | 那些我们在作品集评估中发现的你最急需解决的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