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霸王别姬》吗?还记得21年前中国人离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最近的那次吗?
近日,一年一度的奥斯卡提名和最终入围评比工作正有条不紊的进行。2015年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的初选已经完毕,进入最终10个候选名单,并有机会被提名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的电影真人故事短片也已公布,它们分别是《Aya》、《Baghdad Messi》、《Boogaloo and Graham》、《酥油灯》、《My Father’s Truck》、《Parvaneh》、《The Phone Call》、《SLR》、《Summer Vacation》和《活下去》,笔者有幸在世界各地国际电影节的展映中已经看过其中9部入围的短片,虽然还有很多优秀的短片没有入选,但是这十部短片确实代表了目前世界电影新鲜力量的特性。
其中《活下去》的导演是李雅弢,《酥油灯》的导演是胡伟。这两名导演都是来自中国内地。这一盛举并不是出现在中国某些大牌导演身上,而是两个在30岁上下的中国青年导演,他们在获得本届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10强入围之前都没有拍摄相关知名电影作品。他们目前获得的成绩展现了中国青年电影人的崛起,在世界舞台的影响力,以及未来无限的潜力。
海外教育背景是中国电影不可或缺的新鲜血液
两位青年导演分别在美国和法国的学习电影,特别是李雅弢在美国学习电影,《活下去》讲的个很普通的故事,这个故事放在目前的抗日电视剧里不会被任何人关注,略显稚嫩的演员表演也是随处可见。李雅弢把一个简单常见的故事处理和导演的恰到好处,也展现了一个在美国受过电影训练的优秀电影人有能力解决的最基本问题-电影语言。《活下去》的电影镜头和叙事水平显然高出了目前国内绝大部分青年电影导演,镜头运动,摄影用光取景都是“好莱坞”典型的品质控制下的成果。美艺电影的艺术顾问董老师也翻看了其去美国学习电影之前的网络上的一些拍摄作品,故事处理的也不错,可是电影语言,特别是好莱坞电影语言的运用少之又少。而另一位导演胡伟在法国学习电影,其当代艺术化的电影处理,反映了欧洲特别是法国电影艺术化的电影语言体系,这些都是海外电影教育成果的直接展现。 其实在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10强入围提名前,已经有三名中国在美国学习电影的学生获得学生奥斯卡奖励,虽然未获得各类别的第一名,也从一面证明了从今年开始中国青年电影人已经完全有能力和实力登上国际至高舞台。 这些优秀的青年电影人几乎都在国外学习电影。
做电影是工业还是艺术?
《酥油灯》获得金马奖最佳短片,代表了其电影艺术性和试验性的探索,其是中法合拍片,本片除在欧洲各大电影节获得认可外,还获得了欧洲电影奖项短片提名。这部影片是一部“后现代社会诗学”的影像探索,却恰到好处的展现了戏剧化的电影叙事语言。法国的教育和胡伟个人艺术理念造就了这样的艺术电影,并获得了奥斯卡的青睐。
而《活下去》是典型的美国工业体系化下的成功电影叙事短片,优秀的灯光,好莱坞的电影镜头语言,简单易懂,打动人心的微观故事,都是老牌奥斯卡和好莱坞几十年固守成规的经验。《活下去》就是工业化教育和产业职业化的最终产品体现。 这样两种不同的类型正好代表了中国国内市场的两级方向,走“好莱坞”还是走“欧洲三大电影节”?显然资本市场为了迎合观众,更看好“好莱坞”的模式和工业体系,这也是目前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第一后,很快就将实现的-世界电影产业第一。薄弱的中国电影需要的是“好莱坞”的模式才能应对巨大的市场消费需求。而“艺术化”的电影道路依然不会在中国灭绝,就好比欧洲电影并没有在好莱坞电影模式下被毁灭,顽强抵抗和良性生态圈建立是对文化和艺术多样性的保护。中国很多青年电影人仍然在走艺术化电影的道路。求同存异,两种方向不是矛盾,是互补,这样下去中国电影产业才能顽强屹立于世界。殊不知美国艺术电影的制造也是世界第一的。
未来中国青年电影人的路在何方?
笔者作为一名国际电影教育专家,帮助和见证了无数中国青年电影人在海外学习,生活和发展,也和中国内地的很多青年电影人时有互动。对于中国青年电影人的最大考验不是“我什么时间能够得大奖,能够出名“,而是”什么时间我能够去完成一部电影“。不可否认,近两年互联网的影响,中国电影格局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电影固有的流通形态被打破,青年电影人把出名看的比创作更重要。所有的电影前辈都会说的话是 “是金子迟早都会发光”,电影是一个复合型高产值的“艺术品”,一定的积累和付出是非常关键的。这次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10强提名的两位青年导演之前并没有什么知名电影作品。完善的教育,自我努力和聪明才智都让他们率先走在了同龄电影人前列。 作为全球化的电影产业,青年电影人首要需要努力学习的是英语,要与世界同步,交流学习是让中国青年电影人走向世界的法宝。其次就是对于电影工业流程要尊重,电影是一个流程产物,并非个人创造,忽略了电影生产的各个环节注定会失败,即便艺术电影也是需要流程的。当然作为导演也好,摄影也好,编剧也好,对当代艺术的思潮理念的个人修养,只会让电影创作如虎添翼。
笔者董瑷珲, 是一名居住在美国纽约,泰国曼谷和中国北京,并获得国际奖励的艺术家和电影人,国际电影教育专家。曾担任多部国际电影的制片和发行人,参与制作影片在柏林,戛纳,翠贝卡,圣丹斯等国际电影节展映,并长期担任国际独立和艺术影片的海外发行工作。